前瞻:继续稳中求进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4000美元,已经进入向高收入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
从欧洲人口老龄化和将要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趋势,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前面说欧盟的领导人应该读读中国的古典文献《道德经》了。像希腊的话,欧洲可以免它的债,因为它债务比较小,意大利就不行了,它有一万多亿的债,免掉千把亿,根本无济于事。
现在中国大陆富豪多,有钱的人多,到了英国,看好了房子,觉得好,就直接刷卡付现金就把房子买下了,这部分推动了伦敦的房价。比如,德国人车造得比较好,日本人也是,而中国人则喜欢经商。但他到国外一看,从南非飞到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飞到新西兰,再从新西兰飞到南美,发现整个南半球遍地是黄金,并主张中国企业家应该赶紧去南半球国家投资。现为韦森教授修改定稿 进入 韦森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欧债危机 。记者:英国、德国这样的大国在如何解决欧债危机上是存在分歧的,比如英国就反对金融管制。
这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大海里,你不挣扎,或许还会沉得还慢一点。近年来伦敦的房价也上涨了,据统计说至少有百分之七点五是因为中国人买房所推起来的。倾向于削弱劳工的政治和社会权力,主张通过公司的福利措施将劳工和私人公司的关系融洽起来。
美国医疗卫生体制集中反映了这一点,尽管美国是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其医疗卫生体制和绩效却备受怀疑和责难,奥巴马医改步履维艰,反映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自由市场观念。现在的许多大企业都是那个时期建立的。收入差距悬殊、低福利救济、公共物品和服务(初等、中等教育)质量较差、公共服务与其社会财富不成正比。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混合经济体制确立。
按照救济法,所有无力自助并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助者都有资格领取社会救济金维持生活,失业者还可得到相当于工资2/3的失业救济。英国是第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早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式有利于投资和生产力的发展,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巅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20世纪50年代社会政策的目标就包括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地域上处于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目前的英国体制可以说是介于美国的自由市场体制与欧洲的福利市场体制之间的,有部分调节的市场经济。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其中最为普遍的声音是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终结。他们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分别带领英美两国走出或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境。追求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日本银行与公司交叉持股,股民、工会力量相对较弱。
日、韩政府主导市场模式始终强调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尊重集体主义与合作,雇员对公司的忠诚与终身雇佣相结合。宪法赋予各州立法权,地方自治。
倾向保守主义与国家主义。从历史的长河看,市场经济创造了并且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模式,我国经济的成功也是在选择市场经济之后取得的。
瑞典模式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表现非凡,与主张更低税收、更小政府、更自由市场和更少福利的新自由主义模式相比,瑞典模式显现了其稳定性的优势。每个公民享有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权,同时财产要尽义务。一、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和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实践为理论依据,主张国家对私人企业尽可能少干预,实行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但是,美国模式的社会绩效明显偏低:劳资矛盾、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社会安全问题挥之不去其三,资本和技术的引入,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首先,1978年以来中国获得了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投资中心。
最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主要由少数人享有,但是代价和成本却由多数人承担,由此导致社会的不满和矛盾的加剧。其五,中国制造导致能源巨大消耗和环境污染,因为跨国公司把那些不能在本国生产的产品,拿到中国来生产,然后再销往本土和世界其它国家。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不是通过自身长期积累发展起来的,如果离开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资本,技术以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市场,那么中国的制造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事实上中国制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全球销售网络和市场,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属于廉价的代工和加工生产基地,这种依附性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缺乏自身独立性与对外部影响的抵抗力。其次,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
其四,尽管中国出口总量很大,但60%为跨国公司主导,目前中国商品贸易一半以上,高科技产品出口85%由外资完成,跨国公司只是把中国作为廉价的生产基地,绝大部分产品最终市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中国制造的目的只是代为加工,然后出口。所以导致中国只生产,不消费,只出口,不进口的状况。
目前,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根据预测中国GDP总额将于2019年超越美国。经济增长是社会繁荣与富裕的基础,但是经济增长是有代价和成本的,如果代价与成本过大,那么经济增长也就不可能带动社会的繁荣与富裕,相反是社会的不满与经济增长自身的不可持续性。美国和西方国家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无增长的繁荣,因为其繁荣建立在债务而不是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债务拉动内需,所以其繁荣是一种非理性繁荣,由此导致目前的债务危机。与此相对,中国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无繁荣的增长,因为其增长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以至于压抑了中国内需的释放,无法进到繁荣。
那么什么样的增长才能推动繁荣呢?答案是增长必须建立在高科技和高利润的产业基础上,这样增长才能推动繁荣。三是以廉价劳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代价和成本归纳起来讲力为基础的增长自然限制了劳动力工资增长的空间,进而压制中国内需的释放。
总的来讲,中国制造受制于全球分工体系,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制造基本上基于外需而不是内需,中国制造实际是为美国和西方跨国公司打工,其状况是,一是劳动力被剥削。其五,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自然又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近10年能源消耗增幅年平均8.9%。
其三,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处于低端加工生产,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都由跨国公司主导或有外资背景,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有外资控制,在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无疑,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的问题,成就巨大,但是代价也巨大。
所以经济学家认为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做什么比怎么做更加重要,因为如果一个国家拥有核心技术,其经济活动总是与知识,创新,报酬递增联系在一起,由此能够持续创造财富,进而降低成本,拉动工资提升,政府税基的扩大,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否则只能使经济走向恶性循环和不可持续。其四,作为最大出口国,中国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目前已达到3万亿美元。其次,中国制造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汗水基础上的,这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已是世界第二,但是中国人均GDP只有3800多美元,居世界100位以后,大约还有1.5亿的贫困人口,因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获益最多的是欧美跨国公司。西方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因此也是最大的赢家,它们把资本和技术转移到中国,把生产和加工放到中国,目的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而是为了利润的最大化。
三是环境被极大的污染。二是出口导向模式限制了中国自身内部经济循环系统的形成。
二是能源遭到空前透支消耗。四是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使中国自身生存环境面临危机。
增长是繁荣的基础,没有增长的繁荣与没有繁荣的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无论是美国和西方,还是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都陷入增长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双方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极限且不可再持续。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东亚奇迹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讲亚洲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推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受,这正好与欧美国家相反,他们是提前享受,以牺牲未来和下一代的利益,显然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不同的消费模式。